文|何亚福
最近,“我国一孩生育率跌至0.5”引发关注。此处的“一孩生育率”,其实是“一孩总和生育率”的简称。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以2021年的一孩生育率来说明。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2》表2-40“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第H列是15-49岁女性的分年龄组一孩生育率,其中,27岁女性的一孩生育率最高,达到55.73‰。把15-49岁女性的分年龄组一孩生育率加起来,得数是519.93‰,即约0.52,这就是2021年的一孩总和生育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分年龄组的“一孩生育率”与“一孩总和生育率”混淆了。)
除了一孩生育率以外,孩次生育率还有二孩生育率、多孩生育率。多孩是指三孩及以上。
下表是2008-2021年中国各孩次生育率以及总和生育率,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的一孩生育率高达1.01。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一孩生育率怎么可能大于1呢?其实在生育年龄提早或在突发的集中生育时,一孩生育率是可能会大于1的。
如果2008年抽样调查的生育率是准确的话,那么这一年的一孩生育率大于1,可能的原因是: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有一部分夫妇希望在这一年生下“奥运宝宝”,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个集中生育的情况,导致一孩生育率稍微大于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21年这十三年里,一孩生育率从1.01下降到0.52,几乎下降了一半。
2021年中国的一孩生育率只有0.52,能不能解释为中国有48%的女性终身连一个孩子也不生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解释。原因是,无论是总和生育率还是一孩生育率,不但与育龄女性生育的孩子数量有关,也与生育模式有关。所谓生育模式,是指生育年龄的提早或推迟以及生育间隔。即使终身生育的孩子数量不变,如果生育年龄推迟,也会导致某年的总和生育率或一孩生育率下降。
近年来一孩生育率快速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育年龄推迟,二是不婚不育率上升。
5月30日界面新闻报道:《人口与健康》杂志2023年第4期刊发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撰写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注重加强一孩生育支持》一文。贺丹表示:“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从全周期、全过程的视角设计生育支持政策措施,避免出现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差异化递进式支持政策,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养育的过程体验,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获得感和再生育意愿。”
既然贺丹呼吁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那我要问了:四孩要不要发育儿补贴?如果不补贴四孩,只补贴一二三孩,这算不算孩次差异?
5月26日,我在梁建章老师的《人口战略》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提到: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区出台的育儿补贴都是主要面向二孩、三孩,那一孩和四孩就不补贴了。我认为,一孩和四孩以上都应该纳入育儿补贴的范围。
文章原载于公众号“何亚福园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