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朱健

封城前的浦西地铁。
    

这些日子,我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停地盯着屏幕。    

因为,心被两件事情牵挂着。    

一个是俄乌战争。一个就是上海的疫情。     

3月27号,晚八点十分左右。同事姜泓给我发来《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让我马上看。    

一看《通告》题目,我心里一紧,难道靴子真要落地了?    

粗粗浏览完《通告》后,我对姜泓说,这应该算是以黄浦江为界“封城”吧?     

姜泓说,对的。    

上海真的很有意思。“封城”也要精算,也要节省。    

一个“封城”,也掰成了两半。        

浦东,打上半场。    

浦西,打下半场。    

各打,四天四夜。        

四天,“封城”4天。    

这相比全国的“封城”时间,应该是小气的、最短的。    

浦东、浦西左右组合,两岸市民都上场,大家都节省了时间,代价是最小的。    

抗疫三年来,我特别欣赏,上海的抗疫指导思想。    

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而是寻求最小代价”!    

这,才是“人民至上”!        

三年来的“抗疫”考试,全国许多省市动不动就“封城”。    

而上海以“瓷器店里抓老鼠”的精准和文明,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学霸”。        

但这次偷袭上海的“奥密克戎”病毒,真是一个孙悟空,它会隐身和闪变。    

而且,“奥密克戎”的攻击速度,比“新冠”原始病株,要快五倍!    

国外的政府和老百姓,面对“奥密克戎”,早就认命了,平平展展地躺下了。    

与“奥密克戎”,过起了“共生共存”的小日子。    

上海面对“奥密克戎”袭击,也想继续使用精准导弹,打阻击。    

但很遗憾,这次导弹的制导系统没有精算好,网格化的阻击战,受挫了!        

用老话说,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奥密克戎”太狡猾了,防不胜防!    

我在上海定居十八年了。作为新上海人,越来越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了。    

真的,上海是一个连护工阿姨都喜欢的城市。护理我妈的浦阿姨,都成了“哈沪”。    

她老家的亲朋好友,因为上海的疫情,打电话为她担忧时。    

她总会说,你们放心,上海非常好,不会“封城”的。        

所以,连护工浦阿姨都确信,“封城”这个词,不属于上海。         

但“封城”,还是横空出世了。   

突然,毫无征兆地降临上海。    

当“封城”,真的成为现实时,我心里还是涌出了少有的失落。    

甚至,为“学霸”这次没考好,充满了遗憾和心疼。    

还好,面对“封城”的失落。心中还有可自我安慰的现实。    

我们住在浦西,还有四天的热身时间。    

而且,真正“封城”的时间,也仅有四天。         

四天,比起我熟悉的新疆乌鲁木齐,曾经“封城”了46天。    

那,真是天壤之别!    

靴子,既然落地了,合不合脚,都得穿啊!    

因为,家里有瘫痪的患老年痴呆病的老妈。给老妈备药,成了我面对“封城”,要办的第一要务。    

为了第二天,能顺利进出医院,给老妈拿药,我必须马上去做核酸。    

晚上八点半,我赶紧前往离我最近的普陀人民医院。    

但普陀人民医院,已经停止了核酸检测工作。    

我马上招手了一辆出租车,再赶往同济医院。    

一上车,我就对出租车司机说,去同济医院。司机马上就说,你是去做核酸的吧?    

我吃惊地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他今天下午拉的客人,都是去做核酸的。    

因为,明天星期一要上班了。没有核酸证明,是进不了办公室的。    

他又告诉我,下午在同济医院做核酸的人,非常多,要排四个多小时的队。    

我一听急了,他说你不用急。到那里,如果还是人很多,我拉你去人少的医院。    

到了同济医院,果然人非常多。排队的人,一眼望不到尽头,转到了另一条街。    

排队的人仍然保持着防疫距离,衬托出市民的文明和淡定。        

我车都没有下,马上对司机说,去人少的医院。    

司机说,没问题。    

在车上,我跟司机闲聊了起来。    

我说,“封城”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休息了。    

他说,没法休息。“封城”了,私家车、公务用车都动不了了。    

所以,出租车就成了全社会最重要的生命线。    

公司为了鼓励司机上班,一天还补助120元。    

“封城”期间,公司给出租车司机,一天补助120元。    

这在全国,可能是第一个城市。        

听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的话,让人会在细节上感到,上海的管理,点点滴滴是精细的。    

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都为这个即将停摆的城市,不声不响地暗暗使劲出力!    

出租车司机,将我拉到了宝山仁和医院。果然,人不算太多。    

68块钱的出租车费,帮我节省了四个小时的排队时间,我心里非常高兴。

排队做核酸的人自觉保持着防疫距离。

市民们十分淡定地排队做核酸。

 

3月28日,浦东“封城”的第一天。浦西,仍然是自由的。        

早上六点半,我就准备赶往瑞金医院给老妈去开药。    

路过“钱大妈菜场”时。好家伙,里面挤满了人。         

看到店里黑压压的人群,我还很鄙视地在想:    

不就“封城”四天吗?至于这么抢购吗?    

但恐慌,真的会传染!    

是凡人,都会从众流!    

不到三分钟,我就不淡定了。    

一种无形的恐慌感,把我也推进了抢购的人群中。    

当我挤到菜架前时,菜架基本都空了。还好,我抢到了三袋刀豆、三袋“上海青”。    

最后,菜架上仅剩了七个长得十分难看的土豆和六个丑态的洋葱,我也不嫌弃,全扫荡了。    

“鬼子”进村,没有空手。        

抄底了“残菜”后,我才定下心来。举目望去,这抢购的众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大妈、大叔。    

上海是一个老龄化的城市。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市人口的25%。    

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满大街骑着自行车。

上海的大妈、大叔对菜市场是有特殊情结的,对菜市场的价格也最为敏感!    

结账台前,一位大妈指着结账员,用上海话大声嚷着,你们今天的菜为什么涨价这么多?这是哄抬物价!        

河南口音的结账员说,我们进菜也贵呀!        

大妈和结账员,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    

后面排队等待结账的大妈、大叔们,不愿意了。    

纷纷说,好啦,好啦!搞什么名堂!    

钞票重要,还是命重要?!    

这个时候,还拎不清!        

此时,这个“政治”正确、“吵架”的大妈,成了其他上海老人谴责的异类!    

真的,上海老人在钱和命之间,绝大多数拎的是非常清的!    

惜命,永远是首位!    

在我排队等待结账时,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妈,拉着空荡的购菜小车。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    

她用上海话对我讲,小弟能给我匀一把青菜吗?    

我说,大姐,你随便拿!    

大妈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侬!    

大妈,只拿了一把“上海青”。    

看着大妈感激的眼神,我反而不好意思了。    

我给大妈说,我是新疆人,不爱吃青菜,你都拿走!    

大妈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    

我又将剩下的两袋“上海青”,也给了大妈。    

唉,可怜天下老人心!    

大妈,如果空手回家,心里会多难受啊!    

从“钱大妈菜场”出来后。    

想了想,四天的“封城”,还真得囤一点吃的东西。    

我就走进了,对面的联华超市。    

联华超市冰冻的猪肉、牛肉、鸡、鱼都有。    

米、面、油、面包、蛋糕、馒头,半成品的八宝饭、元宵、馄饨也都有。    

上海人,比较讲究吃新鲜的蔬菜和新鲜的鱼肉。    

所以,超市里的人就少了许多。        

对我这个新疆长大的人来讲,冰冻的东西和新鲜的东西,是吃不出差别的。    

只要省事,不排队就好。         

我采购了一堆半成品的八宝饭、元宵、馄饨和猪肉。    

面对“封城”,心笃定了!

钱大妈菜场。
 

抢购蔬菜的人群
 

望着抢空的菜架,只能一声叹息。
    

八点,我去乘13号线地铁,赶往瑞金医院帮老妈拿药。    

这是“封城”前夕,我最重要的事情。    浦西方面的地铁,仍然正常运营着。    

早晨八点多,原本是上班的早高峰。可此时地铁大厅空空荡荡,基本没人。     

整趟列车,全部人加起来,凑不够一个巴掌。     

在汉中路站,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大男孩。     

他原本准备坐在我的对面。可还没坐下来,他马上就离开了。坐到了离我有十米多的地方。    

我知道,他怕传染“奥密克戎”。    

他怕,我也怕呀!    

刚好,大家都敬而远之!        

一个“奥密克戎”,将陌生人之间,相互都变成了瘟神。    

但只有一个地方例外:人挤人的菜市场。    

恐慌,让人们忘却了疫情。    

抢购,让人们放弃了防疫。

空荡的地铁大厅。

躲得离我远远的大男孩。
    

瑞金医院的门诊和急诊都开着。    

门诊的保安,让我出示48小时内的核酸证明。    

可我手机里,几小时前做的核酸,仍呈现的是上传状态。    

保安很通情达理,让我只要出示健康绿码就可以了。    

我知道,这一切的人性化,都是前几天,东方医院女护士周盛妮,因被耽误医治,用生命换来的结果!    

上海人民永远会铭记,这位女护士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了绿色急诊通道!    

换来了,在“政治”正确下,理性的回归!    

瑞金医院的大厅,与往日的人山人海相比,是出奇的冷清,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闹。         

这也难怪,瑞金医院就医的患者,许多是来自于全国。    

在疫情的当下,也没人为了看病,来上海冒险。    

开药,出奇的顺利。    

平时,神经内科汤主任的专家号,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才能挂上。    

此时,只有两个人来看诊。        

汤主任是苏州人,非常和蔼可亲。为了防止疫情的不确定性,她给老妈用足了额度,开了三个星期服用的药。    

临别时,汤主任还再三叮咛,老妈要做好防疫的事项。    

平日给老妈看病需要半天。此时,半个小时搞定。    

十点,我又赶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给老妈开另外一类药。    

在地铁九号线、七号线,仍然是空空荡荡。我基本享受了专列的待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保安,跟瑞金医院的保安一样,没有强求48小时核酸报告,只看健康绿码就可以了。    

这说明,上海的各家医院在执行防疫管控中,都进行了改进。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院,也没了往日的拥挤,半个小时就搞定了。    

值班医生我也不认识,但他非常客气,主动给老妈开足了药品的额度。    

说实话,这些年我喜欢上海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在上海办事,不用靠人情,大家都很通情达理,讲道理。

瑞金医院空空荡荡的大厅。

瑞金医院没有了往日的人山人海。

    

十一点,我继续乘地铁,赶到了长寿路地段医院。给老妈开日常所用的慢性病药。    

好家伙,在地段医院,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从门口、到大厅、到走廊全都是人。    

疫情,让同样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完全的颠倒。    

平日,瑞金医院人山人海,地段医院门庭冷落。    

此时,地段医院人头攒动,瑞金医院冷冷清清。    

在地段医院,杨医生给我讲,这几天,你在菜市场能看到多少人,在地段医院就有多少人。    

而且,他们是同一个族群。    

此话,一点不假。    

2500万人的上海,占人口25%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有慢性病。    

要“封城”了,人人备足药品,这是常识,也是必须的。    

这几天,真正就医的压力,是在地段医院。    

同一个族群,需求变了,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早晨,他们在恐慌中,像饥民一样抢菜。    

现在,都恢复了理性,彬彬有礼地排队。    

只有亲眼看到,这乌泱泱的老者,你才能明白:    

他们,能在恐慌性中抢购蔬菜。    

也会,在恐慌中挤兑医疗资源。    

惜命,是老人最大的欲望和力量!

这个占上海人口四分之一的族群,不管是人口数量方面,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是十分强大的,厚重的。    

甚至,反作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力量,政府做任何防疫决策时,都是重要的考量!    

在地段医院,我也与大家一样,耐心地排队挂号、排队看诊、排队拿药。    

从中午,一直等到了晚上。才完成了配药任务。    

等到杨医生给我妈开药时,我看他的防护服背后都湿了。    

杨医生告诉我,中午他吃饭,像打仗一样,只用了10分钟。    

没办法,开药的老人太多了。         

眼见为实。疫情期间,地段医院的医生不容易,真的很辛苦。

长寿路地段医院门前排长队的老人。
 

长寿路地段医院走廊都挤满了老人。

长寿路地段医院拿药的老人排成了长队。    

3月28号,这热身的第一天。    

我马不停蹄,完成了“封城”前,该做的所有的事。    

备足药、囤足粮。    

“奥密克戎”袭击上海,上海是不幸的。         

但就全国而言, “奥密克戎”,一定会在国内某些省市,再次登陆偷袭!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大概率的事情!        

如果浦西、浦东,两岸的市民联手,打赢了上下半场,不打加时赛。    

那么,上海这个“学霸”,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上海为全国各地尝试和探索了,面对“奥密克戎”这个狡猾的病毒,我们该怎么办?    

再过两天,浦西的居民也要参赛了。        

作为市民,我们又能干什么呢?    

什么,也干不了!     

就是老老实实地足不出户。配合社区,做好核酸检测。    

“封城”四天,与乌鲁木齐“封城”四十六天相比,不到十一分之一。    

一比较,就释然了很多。    

“奥密克戎”,这次袭击上海。上海,必定会扛过去的。    

但“奥密克戎”还在地球,还在世界各国游荡。    

它,还在不断地变异。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疫情期间承担着全国一半的国际航班的进出。     

“奥密克戎”,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病毒,它也一定会持续光临上海!    

未来,上海该怎么办呢?    

作为市民,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只有期许:    

哪怕,上海这次初试没考好。    

未来,也不要抄外地省市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作业!    

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寻求最小的代价”!    

“寻求最小的代价”,是要有担当的!    

上海,以其“学霸”的本色,一定能寻求到“最小的代价”!

“封城”前冷冷清清的浦西。

 

文章原载于公众号“朱健zhujian”,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zUO37HOWGJy5f8MIy27PQ

 

话题:



0

推荐

鬃缆

鬃缆

97篇文章 7天前更新

纵览财经新动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