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亚福
人口学者
5月6日九派新闻报道:“五一提前很久就排满了!今年比去年好太多,整个5月排了12场。”马上是五一假期,婚礼策划师莎莎整个4月都在为假期做准备。她从业8年,去年经历了一个低潮期。“结婚是件大事,去年是民间俗称的寡妇年(全年没有立春节气),对婚庆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是双春年(有两个立春),结婚的人多了很多。”她解释。(见上面的截图)
2024年是“无春年”,也就是在农历甲辰龙年(2024年2月10日 - 2025年1月28日)期间没有经历立春节气。具体来说,在公历中,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这天仍然属于农历癸卯兔年的十二月二十五,而下一个立春则是在2025年2月3日,即农历乙巳蛇年的正月初六。因此,在整个农历甲辰龙年内没有立春节气,这样的年份就被称为“无春年”。
2024年1月29日光明网报道:春节将至,民间盛传“龙年无春,是寡妇年,不宜结婚”等说法,引起网友关注热议。针对此类传闻,近日有网友坐不住了,在民政部官网留言,建议民政部或其它部委联合发文,引导居民不受迷信、传言影响,龙年正常结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回应,对此将予以关注。

今年2月8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比上一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为20.5%。
2月11日,红星新闻发表报道称:“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的回落与‘无春’习俗避讳有一定关系,2025年的结婚登记数很可能会从去年因习俗避讳带来的低点小幅反弹。”
2025年(或者说乙巳蛇年)在农历中是一个双春年。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里,根据农历计算,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农历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以及为了协调这两种历法而设置的闰月机制。具体来说,2025年的第一个立春是在农历正月初六(公历2月3日),而第二个立春则会出现在农历腊月十七(即公历2026年2月4日)。在传统文化中,双春年通常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着“好事成双”,寓意着加倍的生机与希望,并且被认为对农业生产和婚姻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不久前,民政部发布《2025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同比减少15.9万对。
既然2025年是双春年,为何一季度结婚登记对数仍然下降呢?归纳起来,近年来结婚登记对数下降,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年轻人数量下降。根据七普数据,我国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
二是适婚人口男多女少。七普数据显示,20-49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981万人。
三是初婚年龄推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四是结婚成本过高,包括婚房、婚宴开支、彩礼等。我在3月10日写过一篇文章《参加一次农村婚礼,感受到高昂的结婚成本》。
五是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根据民政部数据,2013年中国的结婚率达到9.9‰,但到了2024年,结婚率下降到4.3‰,不到2013年的一半。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将于5月10日起施行,其中一项修订内容是婚姻登记不再需要提供户口簿,并且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
这项新政方便了那些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人群。比如,一位云南人和一位河北人都在深圳工作,他们如果要登记结婚,过去需要分别回家乡取户口簿,或者邮寄过来,但如果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就可以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4.93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以前结婚登记需要提供户口簿,是为了防止重婚等问题的出现。现在婚姻登记信息已经全国联网,所以婚姻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也可以全国通办。
有人认为,现在结婚率下降,出台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结婚率,但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对于提高结婚率毫无帮助。
看到这种观点,我想起过去我提出放开生育的建议时,也有网民提出的一种反对理由是,放开生育也没人愿意生孩子,所以没必要放开生育。我认为,不论是否能提高生育率,都应该放开生育;同样道理,不论是否能提高结婚率,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都是一项便民措施,值得点赞。
本文原载于“何亚福园地”公众号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