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何亚福

不久前,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发布视频表示:年轻人不生育这种思维是正确的。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主要有三大压力:对自己的前途未知,对人生看的更透,对小孩的成长没有把握。他认为对当下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应该有足够的理解,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我对汪中求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年轻人不生娃这种思维,谈不上是正确还是错误。下面我就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说年轻人不生娃这种思维是正确的,那么我应该支持年轻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支持年轻人不生娃。

如果说年轻人不生娃这种思维是错误的,那么我应该批评年轻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批评年轻人不生娃。

那么,我为何不批评年轻人不生娃呢?因为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养老保障的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不靠“养儿防老”。而且,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在目前中国,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父母一生中对孩子的养育付出,是大于孩子一生中对父母的回报。既然大部分家庭生育和抚养孩子是“负收益”,那么,年轻人不生娃,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因为个人一般是趋利避害的。

那么,我为何不支持年轻人不生娃呢?因为如果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生娃,也并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率如果一直、长期低于更替水平,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口的消亡。近两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关于长期低生育率的危害,我以前有很多文章都谈过了,本文不再重复。

所以,年轻人不生娃,从个人的角来看是趋利避害,无可指责。但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生育率如果长期过低,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013年出版的《人口危局》一书,有一篇文章是《生育孩子是对社会作贡献》,对这个问题做过分析。

在目前的中国,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但孩子长大并参加工作后,要为国家纳税,要为社会服务,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生娃是“正收益”。所以,国家有必要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减轻年轻人的生育负担。

去年4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2023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并作主题演讲。陈文玲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我并不赞同陈文玲这样对年轻人“催生”。在我看来,催生是国家政策的事;对于专家来说,应该建议国家出台有利于生育的政策,分担家庭的生育成本;但专家并没有责任去鼓励年轻人多生,也不应该指责年轻人不生孩子,因为在目前这个现实条件下,多生孩子对家庭来说是“负收益”。

前几个月,我写过一篇文章《生不生孩子,与是否善良无关》谈到,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网友引用张爱玲的这句话来为不生孩子作辩护:“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我也多次在网上看到有人发表诸如此类的言论:“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就不要生孩子!”、“如果不能给孩子幸福,就不要把孩子生下来!”、“穷人就不该生孩子!”

几千年来,疾病、饥荒、战乱等天灾人祸始终伴随着人类,很少有太平的日子,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难道绝大多数人都不该生孩子了?我认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既不能说生孩子就是一种善良,也不能说不生孩子就是一种善良。生不生孩子,生多少个孩子,是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权利和自由,不应该以是否生孩子作为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否善良的标准。

 

文章原载于公众号“何亚福园地”

 

话题:



0

推荐

鬃缆

鬃缆

97篇文章 7天前更新

纵览财经新动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