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何亚福

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是什么关系?在统计学上,相关关系分为三种:

正相关:两种变量x和y的变动方向相同,x变大时,y也变大;x变小时,y也变小。例如,虽然一个1.7米的胖子可能比一个1.8米的瘦子的体重更大,但一般来说,身高与体重是正相关关系。

负相关:两种变量x和y的变动方向相反,x变大时,y变小;x变小时,y变大。例如,一般来说,油价与汽车销量是负相关关系,油价上涨会导致汽车销量下降。

无相关:两种变量x和y的变动没有规律,x变大时,y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x变小时,y也是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那么,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无相关?

要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不能光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密度。如果光看人口数量,那么澳大利亚的人口有2600多万,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00多万,你能不能说:“相对于新加坡而言,澳大利亚的人口太多了?”然而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属于世界最高之列。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后来收入2013年出版的《人口危局》一书第8章)评论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李小平(网名“半个诗人”)的文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及人类生活的美学问题》,李小平在文章中说:“笔者认为,我国人口的终极目标应至少降到5亿以下,甚至2-3亿人口就足够了。”我当时评论李小平的文章有一段话是:

【李小平这么热切地盼望大量减少中国人口,那么,他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人口少的好处呢?李小平举例说:“孟加拉人口1.35亿,澳大利亚不到2千万,其国土和耕地面积分别是孟加拉的53倍和7.2倍。孟加拉人均收入只有几百美元,澳大利亚则上万美元;按平价购买力计算,也只及澳大利亚的五分之一,人多何益?”然而,按照李小平的逻辑,如果有另一位人口学家李大平把日本与莫桑比克进行比较,他同样可以论证人口多的好处,李大平说:“日本人口1.27亿,莫桑比克人口约2千万,日本国土只有莫桑比克的一半。莫桑比克人均收入只有几百美元,日本则三万多美元。人少何益?”】

(注:上面一段的数据是十多年前的数据)

“人口越多,人均收入越低”在某种情况下是成立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主要来自于自然资源(例如卡塔尔的财富主要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那么人口越少,人均资源越多。但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的财富主要不是来自于自然资源,而是来自于人的劳动和创造。

从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可以看出:富裕国家既有地广人稀的(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地狭人稠的(例如日本、新加坡);贫穷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相差很大,所以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并不一定能说明相关关系。而中国31个省份之间,虽然具体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经济制度是相同的。所以,比较31个省份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关系。

我根据官方数据列出了31省份2022年的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见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以人口密度为横坐标,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纵坐标,用excel画一个散点图,在散点图上添加趋势线,得出回归直线方程为y=16.026x+29186,如下图所示:

上图的R²表示拟合优度,最大值为1。R²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R²的值越小,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上图的R²=0.6749,拟合优度不算太好,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有一些散点偏离回归直线较远。但总的来说,人口密度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正相关关系。事实上,中国大陆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地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同时也是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为何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是正相关关系?原因是,人口越多,规模效应越显著。经济上的规模效应是指,随着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扩大,单个产品的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厂生产100万辆汽车的单位成本要远远低于生产100辆汽车。人口密度越大,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越小。以快递为例,大城市的送货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社会分工就越细,一个企业或者个人越专注地做一件事,效率就越高。当然,影响人均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人口密度仅是众多因素之一。

今年3月1日财联社报道,日本政府2月29日召开经济财政咨询会议,讨论了如何在人口减少的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内阁府出示估算结果,若人口减少对策未取得充分进展,到2060年日本国民人均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在美英德法等8个主要发达国家中垫底。可见,日本政府也认识到,人口减少不但不会提高人均GDP,反而会导致人均GDP下降。

 

文章原载于公众号“何亚福园地”

 
 
话题:



0

推荐

鬃缆

鬃缆

97篇文章 7天前更新

纵览财经新动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