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亚福
人口学者
近几天,我写了两篇有关中国结婚和离婚数据的文章,从网友提出的问题中,我发现有一些网友并没有了解结婚和离婚数据的主要概念。下面分析比较典型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结婚率和离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为什么是总人口?
结婚率的计算公式是:
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当年平均总人口)×1000‰
离婚率=(某年离婚对数/当年平均总人口)×1000‰
当年平均总人口=(上年末总人口+当年末总人口)/2。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结婚率和离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为什么把老人和小孩都包括在内?
原因是:
结婚率的意思是,某年平均每千人中有多少对男女结婚。
离婚率的意思是,某年平均每千人中有多少对夫妻离婚。
所以,分母是总人口。为什么不是年初总人口或年末总人口而是当年平均总人口?因为统计的是全年而不是年初或年末,所以采用当年平均总人口。
就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计算公式是:
出生率=(某年出生人口/当年平均总人口)×1000‰
死亡率=(某年死亡人口/当年平均总人口)×1000‰
但仍然有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离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难道不应该是结婚登记对数吗?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已经解释过:某年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是离结比而不是离婚率。但某年离婚的夫妻,并不一定是当年才结婚的,有些夫妻可能是结婚后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几十年后才离婚。所以,离结比的分子与分母,并不一定是同一批人。
那么,能不能计算某年结婚的夫妻最终离婚的概率是多少呢?很难,因为要准确计算某年结婚的夫妻最终离婚的概率,本质上是要追踪同一批人(队列)从结婚到婚姻终止的全过程,这在统计学上称为队列分析,这需要长期的追踪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这种长期追踪的婚姻结局数据。而且,婚姻可能因离婚结束,也可能因配偶去世而结束。只考虑“离婚”需排除丧偶的情况,这进一步增加了复杂度。
第二个问题:老年人补办的结婚证,算不算进结婚登记数据里?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是因为看了这篇报道:10月18日《新华日报》报道:多名网友反映,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不少老人前往婚姻登记处补领结婚证。10月17日,记者联系到一位知情人士。他表示,10月14日,他们村的村委会称,接到了民政局的通知,让1950年5月1日至1997年9月1日区间的结婚登记人员补办结婚证,“此后某天,我们村统一包车,统一去办理。”他说,村里老人接到通知后就会按要求去办理,“有些人以前都登记结婚,结婚证遗失了,所以补办一下。有的是补领结婚证。”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老年人领结婚证,如果是过去已经领过结婚证,后来丢失了,今年补办,那么并不会算进今年的结婚登记数据里。如果过去没有领过结婚证,今年才领,那么就会算进今年的结婚登记数据里。
由于结婚登记数据包括了再婚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已经过了生育期,所以对于出生人口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在结婚登记数据中,与出生人口关系更密切的数据是初婚人数,因为初婚人口大多数是年轻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2024年全国初婚人数只有91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77 万人,降幅达23%,是近几十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这也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本文原载于“何亚福园地”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